首页 / 发糕学院 / 编辑记者

记者如何写好导语?

来源:时间:2022-02-25热度:0

  姜圣瑜 南京传媒学院教授

  曾任新华日报编委、南京晨报总编辑,高级记者

  图片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用事实说话要从导语开始。中宣部在关于改进新闻文风的相关通知中曾要求“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1]这里的要求直指“事实”。有学者说:新闻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的艺术,“叙事”的“事”就要从导语开始。

  1

  不要把重要事实淹没在冗长的空话之中

  新闻导语怎样用事实说话?新鲜出炉的第31届中国新闻奖给我们作了示范,这次斩获文字消息一等奖的三篇消息的导语,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新华社消息《从“暂停”到“重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

  这是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人员凭健康“绿码”安全流动。

  这则导语62个字,用最简洁的新闻语言报道了这一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重要的历史事件。

  《湖北日报》消息《湖北新冠肺炎新增病例首次零报告》:

  经过50多天艰苦卓绝的战斗,3月18日,湖北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零报告,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3月19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北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蔓延扩散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作者是从5万余字中凝炼出872字消息,又提炼出141个字的导语,可谓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四川日报》消息《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 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

  “车来了!”6月30日上午10时许,冒着雨,驾驶员杨保安开着乡村客运小巴,沿着崭新的通村公路,驶入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喇叭声引来招呼站内的村民阵阵欢呼。

  78个字的导语,描写了阿布洛哈村通车的那一刻场景:有“车来了!”的兴奋,有汽车的喇叭声,招呼站内的欢呼……

  这三则导语写作上的共同特点是,字字干货,没有空话,值得学习与研究。导语用事实说话,不要把重要事实淹没在冗长的空话之中。我们来看同题新闻的两则导语:

  2021年8月7日上午10时19分,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一篇消息被广泛阅读转发,《今天,南京第1例重型患者出院!》导语是这样写的:

  今天,南京此次本土疫情第一例重型患者终于出院了!

  今年47岁的王某做梦也没有想到,看似远在天边的新冠病毒会感染到自己。

  另一家媒体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南京此次抗“疫”又传来好消息:47岁的首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王某,住院16天以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终于在8月7日,达到了出院标准,将转到康复点继续治疗。他说怎么也没想到“看似远在天边的新冠病毒会感染到自己”。

  前一则导语57个字,采用双导语的形式,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后一则导语108个字,多了“此次抗‘疫’又传来好消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达到了……标准”“转到康复点继续治疗”等文字,可以说是空话、大话、套话、废话,还有专业性、技术性语言,但这个导语少了一个重要信息:这个患者是“南京此次本土疫情”中的第一例。

  两则导语的优劣不言自明,导语用事实说话,不能把重要的事实淹没在冗长的空话、套话之中。这是因为——

  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需要。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中央对媒体融合提出要“用新方法讲好故事”[3]的要求,一篇新闻报道怎样把“故事讲好”?要从导语开始。

  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当今的受众被各类信息包围,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各种资讯类APP、各类自媒体账号、社交软件……超载的信息让用户变得更加浮躁,很少有用户能够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从头到尾阅读完毕。一旦导语没有勾起用户的兴趣,用户就会迅速选择退出。

  从著名新闻人的理解来看。著名新闻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对新闻打了一个比方,“消息像一个人,导语是人的脑袋,主体是身躯,脑袋精神了,身体再壮实灵巧,就显出活跃劲来了”。美国报业大王赫斯曾说过:“如果你第一句话吸引不住读者,那就不要再写第二句了。”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学家麦克杜·戈尔教授说过,美国现代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了消息”。

  从古人的写作智慧来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4]是古人的写作智慧,也恰好契合了导语的写作要求。所谓“片言”,就是极少的言;所谓“居要”,就是处于关键、紧要的位置;所谓“警策”,原义是使马惊动而疾奔的鞭子,此处比喻精练扼要、含意深刻能使读者闻之惊警的妙句。

  2018年,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王继才成为全国“时代楷模”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前来报道,我们来比较下三家媒体的导语:

  《新华日报》文章:

  荒岛上,苦楝树开出大美的花

  —— 追记全国“时代楷模”、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王继才

  “开山像笆斗,正对灌河口。”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以东12海里的开山岛,面积0.013平方公里,只有两个足球场大。

  岛上,怪石嶙峋,环境恶劣。放眼望去,只有那几十株苦楝树,倔强地把枝桠伸向天空,给烈日下这座“秃石头岛”带来几处绿荫,也让小岛有了几分生机。

  在石头缝隙间瘠薄的泥土里艰难扎根,在烈日暴晒、海风肆虐中顽强挺立,这些苦楝树啊,正像极了它们的主人、在岛上坚守了32年的王继才。

  这个导语从空中俯瞰起笔,“开山像笆斗,正对灌河口”,从“苦楝树”写到“它们的主人王继才”几个数字突出了新闻事实。

  《人民日报》文章:

  守岛卫国,三十二年向海生

  ——追记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

  新来的哨兵对着徐徐升起的国旗立正、敬礼。32年来,这面国旗第一次没有由王继才升起。哨兵说,王继才一定也在远远凝望着国旗,“他没有走远,不会走远。”

  导语写了一个镜头:32年来,第一次没有由王继才升国旗。

  新华社文章:

  守岛,就是守国

  —— 记新时代的奋斗者王继才

  1986年8月30日,王仕花登上开山岛,搜寻她“失踪”的丈夫,可只找着一个胡子拉碴、满身臭气的“野人”。

  王仕花气急:“别人都不守,我们也不守!”

  “野人”说:“要走你走,我决定留下!”

  王仕花走了,“野人”的心滴血了。

  可不到一个月,王仕花带着包裹,又上岛了。

  从此刻开始,他守着岛,她守着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个导语写的是32年前发生的一个故事。

  以上三个导语都可谓精品中的精彩导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最精彩的事实点亮读者眼睛。

  导语部分切忌讲废话,要把最重要的、最闪耀的事实放在导语里。《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发过一篇通讯,题目是《六老汉治沙》(2021年1月7日第一版),原来的标题和导语是这样写的:

  愚公治“沙”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1981年,眼看着沙漠“得寸进尺”,甘肃古浪县土门镇的石满老汉倔劲儿上来了。

  他联合同镇的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向沙漠宣战。消息传开,很多人都不理解:别人承包良田,你们盯着沙漠,图个啥?

  六老汉却态度坚决:沙治不住,早晚要喝西北风!

  编辑将标题和导语修改为:

  六老汉治沙

  你相信吗?六个家庭,每个家庭平均治沙造林,超过了万亩。

  腾格里沙漠如同一匹饥饿的老狼,虎视眈眈盯着它南缘的这块绿洲——古浪县。而八步沙,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编辑增加)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1981年,眼看着沙漠“得寸进尺”,甘肃古浪县土门镇的石满老汉倔劲儿上来了。

  编辑修改的标题和导语都是为了突出新闻事实硬件。“你相信吗”提问开头,引发读者好奇。六个家庭和万亩林场的两个事实的强烈对比带给人深深的震撼,也吸引读者一探究竟。

  第二节开头的“沙漠老狼”饥饿凶狠、虎视眈眈,形象地表现了风沙治理的难度,同时交代了八步沙的分量——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为后文六老汉治沙进行了铺垫。

  2

  既要“开门见山”,更要“远山涂绿”

  都说写文章要“开门见山”。什么叫“开门见山”?“开门见山”见的什么“山”?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却是不全面的。

  古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说过:“有所谓开门见山者,言见远山耳,固以缥缈遥映为胜;若一山壁立,当面山而峙,与面墙奚异?”这段话说得很精彩,意思是说,开门见山是要见远处的山。这“山”应该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山”应该以虚无缥缈为最好;如果仅是一座像墙一样的秃山兀立在读者的面前,的确是会把人的兴致撞回去的。这段话对我们写新闻导语很有启发,写好导语就是要把这“山”送远些,并在“山”上巧涂一点“绿色”,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远山涂绿”吧。[5]

  其实,这种方法早就被外国记者采用了,他们写的导语真像是远处的“山”,而且这“山”上都有“绿色”。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闻界对导语的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导语。当时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写的新闻导语最为引人注目。会议报道是新闻界公认的难题,而郭玲春正是从会议报道这一难题上进行了突破,并多次获得全国好新闻奖(即中国新闻奖的前身)。

  1984年12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郭玲春在会上写了三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

  《开幕新闻》的导语: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这个导语运用回环的修辞手法,以解释报道对象开头,新颖、活泼,真像磁石一样吸引人。

  《领导讲话》的导语:

  “我祝贺同志们在新闻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习仲勋今天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热情致辞,将这次新闻界的盛会推向高潮……

  这个导语引用中央领导人的致辞,并阐发其意义,先声夺人。

  《大会发言》的导语:

  倘若要采写获奖者的事迹,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篇通讯或特写的主角。我只将听会后的所思、所感摘录于后,向读者介绍我的同行。

  这个导语以假设起句,既而转折,带读者兜了一个小小的圈子,形成曲折、起伏的文势。

  这三个导语,每一个都很别致,用“远山涂绿”的手法,牵住了读者的视线。

  会议新闻中最难写的又数追悼会新闻,多年来追悼会形成了固定的格式。郭玲春又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请看她写的得奖作品《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后追悼会改为遗体告别仪式,与追悼会相比,遗体告别仪式时间短,人员是流动的,又没有像悼词之类的文字材料,所以就更加难写,但郭玲春仍然写得十分精美,请看她写的《史良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的导语:

  没有悼词,只有令人心碎的哀乐……

  仔细分析郭玲春写的几则导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新闻事实的前面加上气氛的渲染或者精彩的说明,这正像在“山”上涂绿一样,让读者看到远处的“山”,而不是挡在门前的光秃秃的“山”。郭玲春在谈写作体会时说,“我久已不愿,也不甘为‘新华体’所束缚”,“意欲奋力从蚕茧中解脱”。

  郭玲春的探索在中国新闻界起到了很重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如今媒体上,“远山涂绿”的新闻导语已是精彩纷呈,五光十色。我们来看几则导语:

  《与“神十二”航天员面对面》(《人民日报》2021年6月21日第十九版)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进入近地轨道……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本报北京7月1日电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三届“江都杯”创业大赛首战合肥》(《江都日报》2021年6月29日 第一版)

  本报讯(记者郁兴)巢湖边的霏霏细雨,挡不住江都人招才引智的脚步。6月26日,点燃全国创业者热情的“江都杯”创业大赛烽烟再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远山涂绿”是紧紧围绕“山”来“涂绿”,而不是在新闻导语中讲些空话、套话、大话,那样就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开头形势一大套”式的绕围子了。

  3

  叙事要不落窠臼,文无新意不出手

  文无新意不出手,是著名新闻人、原《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的名言,也可以说是梁衡成功的秘诀吧。梁衡说,他写东西,每当提起笔,“最感头痛的是怎样避免重复:不要和别人的文章重复,不要和自己写过的文章重复。我每写完一篇作品,都自问是否与别人重复,是否与自己的过去重复。”梁衡把他在1992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叫作《只求新去处》。

  导语用事实说话,叙事要不落窠臼,有创新的追求。有人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不是新媒体,而是固化了的自己。要走出固化了的自己,就要破除头脑里原有的格式。关于这个问题,1942年,《解放日报》在一篇题为“报纸和文风”的社论中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凡是动笔之先,脑中先有了一个格式,那一定要写成‘八股’。生动有趣的材料被格式束缚住了。新鲜活泼的思想,被格式窒息死了。自己在地上画了圈子,让它限制了自己,跳不出它的圈外。所以打破格式是第一要事。”

  综观有些媒体上的导语,笔者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种窠臼要破除:一是没有“为了”下不了笔。一次笔者到一家报社讲课,课前我看了当天的报纸,发现一、二版11条消息中,有10条消息的导语是“为了”开头,有一条不是“为了”,而是“为”开头;二是公文格式化。有人为记者设计了一张表格,说记者写稿时只要把这张表格填起来就行了:“ (时间) 以来,(单位)根据   精神,在(单位)范围内广泛开展了  活动,广大干部群众  ,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一组数字)。”三是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导语的格式化。

  导语用最精彩的事实点亮读者眼睛,不能满足于重复过去的话语方式,不要止于文件内容的简单搬运,不再流于旧有导语的语言表达。创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几种:

  描写型导语

  这个类型的导语,对新闻人物、现场或个性化的细节,进行简洁而有特点的描绘,使人有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其特点是,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例如,《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模式 贵州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主)》(《人民日报》2021年8月7日第 一版)

  本报贵阳8月6日电  (记者万秀斌、黄娴)架好设备,调好灯光,贵州织金县猫场镇皂角产业园里,“90后”姚技雨准备开始今天的网络销售直播了。她销售的香糯润口的“皂角米”,很受消费者欢迎。

  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来水了!来水了!”5日上午,随着来自福建晋江、穿越约28公里陆海输水管道的碧水,在金门田埔水库喷涌而入,3000多名围观的当地民众欢呼雀跃。

  这两则导语,一个描写人物,一个描述场景,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同时导语切口小,但背后历史背景大,意义大,以小见大。

  述评(议论)型导语

  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作出评论。这样做,可以突出新闻的意义,升华新闻的主题,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例如,《40强赛战胜菲律宾队赢得出线主动权拿下关键战国足很硬气(主)》(《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6月9日九版)

  经历了有惊无险的90分钟,北京时间6月8日凌晨,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40强赛A组的比赛中,中国男足国家队以2:0击败菲律宾队,在移师阿联酋的首场比赛中取得了胜利。

  橱窗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橱窗展示样品。

  美联社(1990年)5月12日报道 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到3月的雨季,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据专家们说,这是世界上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多种手法导语

  让导语有轻盈明快的审美表达。例如: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导语更有韵味,运用古诗词让导语有文气,运用网言网语让导语更有现代气息,运用底层物语让导语更接地气……

  4

  结语

  新闻导语用最精彩的事实点亮读者眼睛,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并非要按套路写导语,新闻工作的思路告诉我们:任何新闻写作的套路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创新才是通向成功的最佳捷径。导语创新,是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体现,也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职业追求有关。

  注释

  [1]新华社.中宣部发出通知对改进文风作出明确规定 [OL] .新华网,2012-12-26.

  [2]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N].人民日报,2021-6-2.

  [3]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OL].广电头条,2020-11-26.

  [4]晋·陆机.文赋.

  [5]姜圣瑜.新闻思路漫谈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本文转自“城市党报研究”杂志


相关标签: 记者

总能传媒 全国媒体邀约一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