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糕学院 / 媒体报道

记者走基层 | 道技合一的“捣鼓大王”

来源:时间:2022-02-28热度:0

  山东港口青岛港通达公司

  生产保障中心维修车间内

  切割机发出的“吱吱”声不绝于耳

  丝丝银发下

  一双深邃的眼眸透过镜片

  在仔细观察着细微的刻度

  配合那灵巧的双手

  一根根不锈钢管在他这里变得整齐划一

  这就是被大家称之为

  “捣鼓大王”的老师傅——

  李明财

  1980年入港参加工作

  坚守一线工作岗位42年

  他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不断创新钻研的劲头

  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成为整个生产保障中心

  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助推器”

  本期【记者走基层】

  让我们一起了解

  “捣鼓大王”李明财

  “我从小就愿意探个究竟”

  “电灯为什么会亮?电机为什么能转?小时候我时常琢磨这些奇奇怪怪的课题,半夜都睡不着觉……”李明财侃侃而谈自己启蒙时期的趣事,“兴趣”这个词最常挂在嘴边,“我从小就愿意探个究竟,为了研究透彻里面的原理,不知道被电了多少次。”

  力求革新,是李明财矢志不渝的追求。翻阅时间日历,1980年李明财成为公司一名普通的学徒工。40余载岁月,他一直扎根车间制造一线,靠着无数次的敲打磨砺,流下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换来了他炉火纯青的技艺。

  “他平日里话虽然不多,但对电气自修、自制、自改特着迷。”这是李明财身边同事们对他的印象。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他发现车间的11个配电箱电源拉线过长,在设备开机使用时极不方便,且存在安全隐患。他回去就开始琢磨研究,对设备分布及配电箱位置进行了重新布局和优化,将原来的11个配电箱压缩到6个,使所有在用的配电箱发挥最大的作用,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到目前为止,经李明财之手“捣鼓”出的革新项目就有30多项,备品原材料卸车辅助平台、篷布下料定位器、缝纫机传动部位防护罩,便捷式拆绳器……均被应用在生产当中,取得了极好的成效。

  “道技合一,追求卓越”

  根据公司安排,1997年李明财从技术员转岗成为一名维修电工。隔行如隔山,但李明财没有丝毫畏惧,他狂“啃”专业书籍,潜心研究电气设备的使用说明,贮备专业知识,2000年便通过自学取得了高级电工从业资格证书。

  凭着对电路电气和发明创造的执着追求,勤奋好学的李明财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他迅速成为公司首屈一指的技术大拿,也是公司电路安全、电气维修,重要、加急备品生产任务中的“110”。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李明财总能不断改进,创新工艺加工方法,凭借自己丰富的操作经验,进行一些小改小革,从而解决了许多大难题,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这关键的“一升一降”,得到身边同事的一致好评。

  “把本职工作当成神圣的使命,即使是在普通的岗位上,也以最高的标准充分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李明财一直坚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

  2010年,通达公司生产保障中心开展“业务大练兵”,各类考试成为李明财业务学习的最大挑战。作为一名“60后”,李明财生活中很少接触电脑,但为了做好工作,他开始学习电脑操作,笔记本和老花镜从不离身,他把不会的题目一条一条抄在笔记本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最后整整抄了3大本,最后,李明财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凭着这份对自己的“狠劲”,他多次荣获集团先进工作者、公司创新先进个人称号,荣获青岛市职工技术协会优秀技术成果奖、集团装卸工属具革新鼓励奖等科技创新奖项。

  “要干,就干精品,做技术和做产品一样,每当攻克了技术难题,我的内心都非常自豪。”李明财说,他一直把本职工作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他还要在一线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去年,在公司的指导帮助下,我研究发明的‘可调节式一体化掩车楔’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目前正在等待批复,我对这个发明很有信心。”

  记者手记:

  在记录中收获感动,擦亮初心

  时间记录坚实的脚步,岁月镌刻奋斗的足迹。

  4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一生无悔的奉献,即使面临退休,仍然活力四射,全身心扑在所热爱的事业,在李明财身上,山东港口人那种拼劲、韧劲、闯劲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和李明财交谈之中,我被他那质朴的话语所打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往往这种坦诚的采访最能直击心灵——谈及坚守,他说这是职责使然;谈及奉献,他说早已把单位当作第二个家;谈及钻研,他说就是不服老,要终身学习;谈及港口,他饱含热泪诉说感恩与不舍……

  我把李明财定义为“草根工匠”,虽然在职业生涯中他没有获得“工匠”的荣誉,但是在40余载的工作中,他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点滴,用无比的热情扑在事业、回馈港口,是身边领导、同事眼中不折不扣的“大工匠”。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李明财的精神境界里,深蕴着对“极致”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

  以李明财为代表的港口前辈们为我们踩出了一个个奋斗的坐标,构建起了新时代港口职工的精神谱系,既标定了我们在哪儿,也标定了我们未来要向哪儿去。

  反观自身,颇受启迪。作为青年新闻记者,是否真正做到以“工匠之心”对待自己的宣传作品?是否真正把每一个文字赋予生命和意义?是否真正践行好新闻“四力”,架起基层职工与港口的连心桥?今天的采访为我上了最为生动的一课。未来,我要讲更多的好故事,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接近、接近、再接近,深入、深入、再深入,因为——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感知得足够真;只有怀着真心,才能收获真情。

  来吧!新一代港口“后浪”们,让我们以“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的奋战姿态,朝着目标前行,拼搏出属于我们的未来。


相关标签: 记者 走基层

总能传媒 全国媒体邀约一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