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糕学院 / 运营策划

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时间:2023-03-13热度:0

  摘要:智媒体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媒体。智媒体时代促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表达方式、加深教育主体参与度,有效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但也存在着多元社会思潮冲击、智能化时代的信息运作方式加深非相关教育信息的冗余性、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隐忧。因此,要正确把握智媒体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认清其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加强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创新教育话语表达、健全教育网络平台体制机制,促使智媒体在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智媒体;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主要内容

  一、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

  二、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三、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媒介化趋势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当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因此,立足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智媒体时代,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理清当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困境,探索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

  智媒体是一种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体手段,给传统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在传播样态、话语表达、参与样态等方面带来了新机遇,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特点。

  1.传播样态:传播内容丰富与传播速度高效。传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人工采集,一些人工力所不及的地方,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教育信息处于分散的状态,教育者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共享。智媒体时代是一个“万物皆媒”的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得各种物体都可能成为新闻源,并且可以直接形成“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方面,教育者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从更多的空间与维度搜集整理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另一方面,教育者根据相应的算法分析,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有效评估,对内容生产提供优化服务,并且结合青年的性格特点,将各类教育信息有的放矢地推送到青年用户终端,有效解决了内容对接的难点。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发布与传播突破了以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建构起爱国主义教育主客体之间即时沟通的桥梁。强大的信息处理技术有效提升了信息处理与传播效率,在减少耗费更多人力物力的同时,间接地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智媒体时代一条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可以获得数万次数的阅读量,这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是难以实现的。

  2.话语表达:表达形式个性化与多样化。诞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的青年,其思想更加前卫、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更具自我意识、更强调个性化。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将难以被青年吸收与消化。智媒体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声音、文字、、影像等形式呈现,而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延伸爱国主义教育的表达方式。如教育内容智能语音识别;运用VR、AR等技术开展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利用“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将爱国教育内容通过自主知识平台,结合智能教育机器人进行线上爱国教育。这些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性与群体认同性的表达方式可以重构爱国主义教育与青年的关系,大大丰富了青年的体验感与代入感、现场感与沉浸感。智媒体时代话语表达的丰富性与灵活性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许多契机,运用恰当的话语方式能够将爱国情感表达得更为生动立体。

  3.参与样态:参与主体自主性凸显与参与度深化。智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生产迈向分布式,即多元主体自主共同参与到某一个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中,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将这种分布式新闻生产样态普及。多元主体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生产与传播领域,给青年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人人都可以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效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参与主体的自主性。一方面,教育者的自主性表现为,在智媒体时代,教育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以及其通过算法分析技术所掌握的受教育者的个人特点,有效选择教育信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精准化与服务个性化。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哪些教育信息会被内化吸收,取决于个人的主体选择。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客体对教育信息具有自主选择性,这也使教育过程具有自主、互动、共进的基本机制。[1]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主体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彰显,调动了青年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以党政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为多元教育主体,以全体青年为教育对象,教育者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受到自我教育。这种时时在交流,事事有回应的沟通方式,契合了网络社区多元主体与多重诉求之间的耦合,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度。

  二、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智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丰富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表达方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参与度的同时,也给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诸多困境。

  1.多元社会思潮冲击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环境。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不良社会思潮难以过滤。智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主体更加平民化、多元化;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隐匿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化、碎片化,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样态为多元话语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不良信息难以过滤。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增加了制作虚假新闻和舆论的可能性。这难免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刻意煽动舆论,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阶级对立矛盾,不利于青年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借助网络技术优势不断散播自身的意识形态。西方国家依靠自身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以言论自由为名,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社会思潮等。对于一些新闻热点,不顾事实真相,把符合其价值观的信息大肆宣扬,不符合其价值立场的信息全面封杀,企图以此来消解中国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2.智能化时代的信息运作方式扰乱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智媒体时代在拓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同时,一些商业化、流量化的现象也给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一方面,“流量为王”会扩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围绕青年的兴趣和外在行为建立起来的算法推荐技术造成了产能利用优先于信息质量的价值排序。青年还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在面对一些新事物时,缺失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容易把娱乐化的相关行为渗透到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中,造成对爱国主义话语肤浅化与表象化的理解,不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爱国价值观。另一方面,“信息茧房”造成主流声音难以传达。智媒体时代“万物皆媒”,“‘众产’‘众创’的媒介生态使得信息生产主体日渐泛化,专业性主流媒体的核心地位不断被挤占”[2]。青年处于不同的网络社交圈,相互之间处于隔绝状态,接收信息的渠道变窄,只能听到来自圈内的声音,形成圈内同质、圈外异质,导致“信息窄化”。再加以大数据的精准推送,青年获得了更多的“欲知”而非“应知”,进一步造成“信息茧房”。长久以往,会导致青年认知能力的削弱、判断能力的衰退,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3.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影响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开展。智媒体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了网络公共空间平台资源丰富、传播迅速、互动多元、反馈及时的优势,与当代青年的需求高度契合,使得其成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阵地。但是网络公共空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外部环境复杂。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开放化传播环境干扰青年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交互式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教育者的主体优势地位,弱化了教育者原有的形象与价值。二是网络平台教育内容单一,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当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内容是对传统新闻媒体如报纸上的信息的复制,忽略了内容的有效开发与价值引领。同时,一些网络平台建设滞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导致平台用户的体验感较差,平台活跃度低。三是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存在风险性问题。一方面,网络平台信息的发布与审核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另一方面,智媒体时代基于传感器的生理反馈机制,可以实时观察到青年在接收教育信息时的情绪变化,以此来判断其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但背后所隐藏的如何实现个性化服务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等伦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3]智媒体时代,探索科学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至关重要。

  1.加强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培育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是科学培育青年爱国主义思想的前提,可以通过借力前沿技术、紧跟节点热点、善用传播渠道等多种措施培育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一是借力前沿技术,严把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传播质量。要继续优化人工智能信息自动筛选与审核技术,尤其是要加大对视觉化、表象化符号的筛查力度,提高有效性和精准性。同时,要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良好的信息筛查技术人员,人工筛查和技术筛查双管齐下,精准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提高信息传播质量。但应注意的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避免技术异化,摒弃“技术至上论”,摆正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推动技术更好地为提高信息传播力服务,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服务。

  二是紧跟节点热点,提高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议题设置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技术预知未来话题的热度、寻找热门话题的深化方向、挖掘冷门话题的内在价值等,精准分析青年的信息需求,促进教育内容的有效生产,彰显爱国主义的话语魅力与内涵价值,促进青年对爱国主义的主流价值认同。通过对海量资讯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知识进行有效提炼与累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的结合,有效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深度。但应注意的是,“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要提出有价值的选题,人的判断力、解读力、选择力与创新力仍是核心”[4]。

  三是善用传播渠道,加大主流声音传播力度。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要做到群体传播与自我传播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青年网络社群的群体特点、群体文化、群体兴趣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共享与有效传播。微博、微信、知乎等线上社交媒体,爱国专题讲座、爱国趣味知识竞赛、爱国微电影大赛等线下活动都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群体传播媒介。此外,还要特别注重自我传播,青年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本身就是自我传播、自我教育,要注意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资源库、学习平台等,为自我传播提供良好的条件,更好地满足青年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2.创新教育话语表达方式,掌握爱国主义教育主流话语权。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既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的,相应的教育话语自然也是开放自信、兼容并蓄的。在智媒体时代的数字化浪潮中,必须创新话语表达,要既严肃又活泼、既理性又感性,真正将智媒体技术与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结合,增进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

  一是加大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批判性表达。面对各种虚假信息、不良社会舆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必须加大使用批判式的话语表达方式,守住话语表达的红线与底线。相关责任主体在面对网络虚假言论时要敢于发声,“需要政府、主流媒体、‘网络大V’等通过开设话题专栏等方式对错误观点进行分析,敏锐抓住错误言论背后的价值矛盾,向公众讲清爱国主义的本质”[5],对于错误言论给予有力的回击,同时增强辨别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

  二是增添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故事化表达。在教育内容的输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转变自己的话语方式,尽量减少说教性、抽象性的话语表达,加强故事化输出能力,学会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用小语言表达大思想。基于此,教育者要善于挖掘青年身边的鲜活事例,在选择故事时要注重真实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同时,应注意结合智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故事化的表达效果。

  三是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可视化表达。要善于将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转变成、声音、视频等形式,利用多种表意方式进行爱国教育。同时,要加大VR、人工智能技术在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中的应用,通过虚拟场景、情景模式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感染力。通过可视化技术把抽象枯燥的教育话语以一种简单的、便于理解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有效的可视化界面不仅直观形象,而且更加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能够让青年更好地理解教育内容。

  3.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有效发挥平台的育人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是科学培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要通过优化平台的外部环境、丰富平台的教育内容、健全平台的管理机制等多种措施更好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的外部环境,营造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健康氛围。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主流意识形态凝魂聚力,塑造良好的网络平台文化氛围。同时要开放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平台接口,对接主流权威媒体,从中选取教育素材,积极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与青年平等对话交流,主动引导青年正确面对不良网络现象,充分发挥沟通和疏导功能,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主动学习网络平台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服务青年成长。

  二是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内容,创新网络教育平台模块多样化。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主流媒体精华资源,增强价值引领;挖掘各类影视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提高内容的吸引力;提取源自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加强内容的贴合性。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确保网络教育平台与时俱进。加强模块建设,在平台增设文章投稿等相关栏目,积极开展爱国诗歌朗诵比赛、主题辩论赛等活动,确保在平台运营中保持高频互动,以高频互动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的影响力。

  三是健全网络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网络公共空间平台监管。加强网络平台管理的顶层设计,完善平台组织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审核制度、信息更新反馈制度、平台互动考核激励制度等,多措并举健全平台管理机制。同时组建一批专业化网络技术运营队伍,加强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完善团队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与激励力度,平台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网络教育平台人文建设水平。


相关标签:

阅读过本文的朋友还对下面文章感兴趣

总能传媒 全国媒体邀约一手安排